2023
22:50
华图教育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公共安全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、社会安定有序和经济社会系统的持续运行为核心目标。”在经过长时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后,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有了明显提高,如何保障这一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,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营造和谐社会环境。维护公共安全刻不容缓。
公共安全要常态化。公共安全不可毕其功于一役,公共安全关键在平时,重点在细节。疫情防控期间,不论是甘肃旅游防控不到位导致蔓延至全国十多个省份,还是南京疫情处理缺位导致疫情小范围产生……以上种种都是由于防控细节处理不到位,防控核心关键处理出现偏差,导致阶段性的疫情爆发。反观2020年,各地疫情防控中社区“网格员”、志愿者等,不辞辛劳的统计、入户登记、全面排查,为快速、顺利的控制疫情做出巨大的贡献。做好基层这一“小事”、“细节”,基层“给力”,才能助力防疫胜利。为此,要推动公共安全由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,关键在于管好源头性、基础性工作,把日常工作做细、做实。
公共安全要社会化。做好公共安全工作,政府虽然义不容辞,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力量的参与。木桶效应告诉我们,木桶能够容纳下多少体积的水,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,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。长时间的发展,政府在维护公共安全当中的决定性力量有了长足的进步,然而在公共安全当中,社会领域参与力度薄弱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短板,影响着我国公共安全的水平,平安中国建设的层色。“一条腿”走路走不远,“两条腿”并行才能行稳致远,要向改变传统公共安全下这一“短板”,必须强化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有序参与机制,引导社会力量参与,才能提升公共安全水平。
公共安全要法治化。加强法治建设是个人安居乐业、社会安定有序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,而公共安全同样离不开法治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、使用次数越来越频繁。以此产生的网络犯罪、跨国诈骗、全球性危机等问题也层出不穷。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科技的发展,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法治制度落后,加强法治建设,化解公共安全已经迫在眉睫。强化法治不仅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,是维护社会和谐、民众生活有序的保障,更是公共安全的关键、核心。由此,应该完善制度建设,让制度成为硬约束,最终要建立精细化、制度化、科学化的管理模式。
“物无妄然,必由其理。”遵循公共安全的治理规律,才能真正打造一个“安全”的社会环境。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公共安全常态化、社会化、法治化,才能描绘一幅社会主义新时代“平安中国”新蓝图。
2023-03-19 18:34
2020-12-31 11:24
2020-11-24 23:03
在线
咨询
微信
咨询
报考
咨询
课程
咨询
返回
返回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