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
14:47
华图遴选
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、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,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、能源矿产丰富、城镇密布、风物多样,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、产业基础最雄厚、创新能力最强、市场空间最广阔、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,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。
近5年来,在总书记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下,双城经济圈建设从谋篇布局的“大写意”变为精耕细作的“工笔画”,川渝两地整体实力持续提升,形成了目标同向、措施一体、协作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,进入了相互赋能、深度融合、量质齐升的崭新阶段,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鼓舞了斗志、增添了动力。
一、三个要求
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,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。
二是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,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,做到统一谋划、一体部署、相互协作、共同实施,唱好“双城记”。
三是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,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,优化国土空间布局,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推进体制创新,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。
二、九大任务
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、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、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、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、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、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。
三、五个原则
(一)双核引领,区域联动。提升重庆、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,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,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,以大带小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,以点带面、推动区域均衡发展,以城带乡、有效促进乡村振兴,形成特色鲜明、布局合理、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。
(二)改革开放,创新驱动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强化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,积极推动更高层次开放。强化体制创新,面向国内外集聚创新资源,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,构建协同创新体系。
(三)生态优先,绿色发展。全面践行生态文明理念,强化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、永久基本农田、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,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,提高用地、用水、用能效率,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(四)共享包容,改善民生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,持续改善民生福祉,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治理格局,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,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(五)统筹协同,合作共建。坚持“川渝一盘棋”思维,发挥优势、错位发展,优化整合区域资源,加强交通、产业、科技、环保、民生政策协同对接,做到统一谋划、一体部署、相互协作、共同实施,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,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。
四、经验做法
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多来,重庆市、四川省在产业协作、政策协同、项目共建等方面形成六大类经验做法:
(一)产业共建共兴。一是两地共建优势产业链,联合出台汽车、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特色消费品4个领域高质量协同共建实施方案。二是共建联合招商机制,联合召开全球投资推介会,发布“双城双百”投资机会清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十条措施。三是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,将川渝高竹新区打造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。
(二)共同建设统一市场。一是两地推进市场准入“异地同标”,实现营业执照异地互办互发、立等可取。二是实现企业跨省市“一键迁移”,实现企业跨省迁移“即时办”“零跑路”。三是共建跨省公平竞争审查协作机制,在重庆大足、北碚、万州、黔江与四川内江、绵阳、达州、南充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交叉互评。
(三)协同推动对外开放。一是统一运营中欧班列(成渝)品牌,实现运营标识、基础运价、车辆调度“三统一”。二是推进跨省市“关银一KEY通”,首次实现“电子口岸卡”跨海关关区通办。
(四)深化生态环境共治。一是两地开展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司法协作。二是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,在全国首创跨省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并实行实体化办公。三是在全国率先共建危险废物跨省转移“白名单”机制。
(五)推动社会共建互融。一是推进政务“川渝通办”,联合发布3批311项“川渝通办”事项。二是推进跨省通信一体化。三是推进毗邻地区警情处置一体化。
(六)完善协调协商机制。一是川渝建立起多层次协商推进机制。二是建立重大项目联合调度服务机制。三是建立协同立法机制,实现立法项目协商确定、立法文本协商起草、立法程序同步推进、立法成果共同运用、法规实施联动监督。四是建立干部互派挂职机制。
2024-07-24 19:24
2024-05-10 17:27
2021-08-30 16:02
在线
咨询
微信
咨询
报考
咨询
课程
咨询
返回
返回
返回